「短影音行銷」市場正夯!三大平台經營攻略:TikTok、Reels、Shorts 幫你整理好

短影音行銷在數位行銷中已是不可忽略的趨勢之一,根據 Sprout Social 的數據,短影音的互動率是長影片的 2.5 倍。隨著 TikTok 掀起短影音熱潮,YouTube 和 Instagram 也為了吸引不同群體的流量,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短影音平台。本篇將針對三大平台的特色,分享短影音的趨勢與經營目標建議。

目錄

短影音平台 #1:IG Reels

根據 KOL Radar 在【2024 台灣網紅行銷與社群趨勢洞察報告書】中的統計顯示,同時擁有短影音平台和非短影音平台的 IGTV(IG Reels)與 YouTube(Shorts)相比,只有 Instagram 的短影音平均觀看率高於非短影音,是品牌及創作者值得投入的短影音行銷平台,而 YouTube Shorts 尚在發展中。

強化與顧客的連結,品牌經營的重要渠道

IG 是品牌建立商業帳號並與顧客互動的重要平台。根據 IG 官方統計,有 90% 的用戶至少會追蹤一個企業商家,顯示出 IG 的流量能為品牌帶來強大的宣傳和導購潛力。透過 IG Reels 的短影音行銷紅利,品牌可以更有效地與目標受眾互動,建立強大的品牌形象和顧客忠誠度。

Meta 生態系統的無縫整合,跨平台流量密碼

我們所熟悉的 Facebook、Instagram 都來自於同一家母公司 Meta。為了提升短影音行銷的競爭力,Meta 允許用戶選擇性地將 IG Reels 同步發送到 Facebook,這樣一來,根據演算法的推薦,影片可以被相關偏好的用戶點讚和分享,儘管不能在 Facebook 上直接留言,但仍能導流到 IG 進行互動,從而獲得雙平台的互動成效。

IG Reels 經營策略

1. 抓住受眾喜愛的內容

在 IG Reels 上,除了各地的旅遊、美食話題,也有大量的搞笑、梗圖、迷因也是年輕世代喜好的內容。因此,抓住 IG 受眾主要偏好的這些內容,結合品牌想傳達的主題,並在短短數十秒內清晰呈現重點,是做好 IG Reels 的第一步。

KOL Radar 提供的 Hashtag 監測儀表板工具,能幫助品牌拉出特定區間和特性類型的熱門字詞,了解社群上最新的熱門話題。這些工具還能進一步觀察變化,如互動量和內容數等,方便品牌及時抓住市場動態,制定更有效的短影音行銷策略。

熱門 Hashtag 排名

圖片來源:KOL Radar

熱門 Hashtag「糖葫蘆」分析

圖片來源:KOL Radar

2. 觀察時下流行音樂

IG Reels 內建大量音樂庫和特效,建議品牌與創作者在做短影音行銷時,可以觀察近期的熱門音樂趨勢,這些音樂不僅能增加節奏感,幫助創作更完整的作品,還反映了當前社交媒體用戶的興趣和趨勢。使用熱門音樂有助於影片更容易被潛在用戶發現和分享,從而推送給更多相關受眾,提高流量。

3. 結合品牌行銷

若你是透過 IG 做顧客互動的品牌,不妨考慮透過 IG Reels 來做廣告投放。IG Reels 的優勢在於其符合手機螢幕大小,能夠提供沉浸式的視覺體驗,只需在投放廣告時選擇 IG Reels 的版位即可。此外,品牌還可以選擇與創作者合作進行 IG 短影音行銷業配,在創作者發布內容時加上品牌合作標籤,提高產品曝光率。

延伸閱讀:Instagram Reels 全攻略!掌握吸睛短影音製作訣竅

短影音平台 #2:YouTube Shorts

根據資策會針對國內影音觀看行為的調查,YouTube(73%)仍是大家最喜愛的串流影音平台,其次是 Netflix(52%)。儘管如前所述,YouTube Shorts 的觀看率無法超越平台上其他長影片,顯示 YouTube 的主流內容仍然是長影片,而短影音行銷在 YouTube 上仍處發展階段。但整體而言,YouTube Shorts 仍具有相當不錯的觀看率,同樣值得關注。

用戶年齡廣、創作類型多元

作為最大的影音串流平台,YouTube 已累積龐大的用戶基數,年齡層涵蓋青少年至中年。平台上創作者類型多樣,而 YouTube Shorts 的內容也相對多元,包括開箱、教學、舞蹈、音樂等各個領域。

與長影片對比的「輕量級」創作風格

YouTube 將 Shorts 獨立出來,創建專屬推薦版位,用戶可以上下滑動快速瀏覽短影音。這種形式特別適合補充和引導用戶觀看創作者的長影片,形成一個內容生態圈。

YouTube Shorts 經營策略

1. 從短影音促進長影片觀看數

前面有提到, YouTube Shorts 可以用來引導用戶觀看長影片,因此,品牌及創作者可以利用 Shorts 來製作簡短且有吸引力的預告片或長影片的精華剪輯,吸引觀眾點擊觀看完整影片,從而提高整體觀看時間和訂閱數。

舉例來說, Joeman 透過分別上傳奢華租屋、平價租屋精華的 YouTube Shorts,吸引觀眾了解完整介紹,進而導流至長影片。

Joeman 奢華租屋、評價租屋精華 Shorts

資料來源:Joeman

Joeman 奢華租屋對決評價租屋完整長影片

資料來源:Joeman

2. 清楚傳達資訊、快速吸引目光

為了在短時間抓住用戶喜好,建議品牌和創作者在視頻中加入字幕或是大型字卡,以突顯重要資訊,讓觀眾迅速理解影片的核心訊息,同時提升互動機會。

3. 結尾 CTA 導流

建議結尾的 CTA 可以針對不同的目標進行設計。若希望觀眾觀看完整版影片,可以使用「觀看完整版影片」;如果今天的目的是要增加訂閱數,可以加上「立即訂閱」,有效利用 YouTube 的短影音行銷達成不同的目的。

延伸閱讀:YouTube Shorts 新手必看經營秘訣!快速掌握功能與創作技巧

短影音平台 #3:TikTok

根據 2023 年 eMarketer 針對擁有 10 萬至 1,000 萬粉絲的創作者進行調查,結果發現 TikTok 的互動率在每個粉絲量區間皆高於 IG Reels,若行銷受眾為年輕族群,建議品牌即早投資 TikTok,把握短影音行銷流量紅利。

最聚焦 Z 世代的短影音平台!

以平均互動率成效及所有影片觀看率來看,TikTok 皆坐穩寶座。根據 TikTok 官方的數據顯示,有 74% 的 Z 世代在觀看 TikTok 上的廣告後,會開始找尋更多有關產品的資訊,且 Z 世代在 TikTok 上下單的可能性比直接在市場上購物高出 1.8 倍,可見 TikTok 是許多品牌進攻 Z 世代的短影音行銷平台首選。

強大的推薦演算法,抓住趨勢一夕爆紅

比較各平台 KOL 貼文的互動率,Instagram、YouTube 的 KOL 互動率皆以小於 1 萬粉的「奈米網紅」表現最佳,背後反映了平台鼓勵新興網紅加入的發展策略。但反觀 TikTok,奈米網紅互動率並非最佳,顯示 TikTok 演算法更重視「內容成效」,社群互動率與 KOL 粉絲數的關聯較小,因此,抓住趨勢就等同於抓住流量。

TikTok 經營策略

1. UGC 行銷掀起品牌熱度

相較於粉絲數量,TikTok 更注重內容的吸引力。在互動率優於其他平台的情況下,TikTok 顯然是最適合進行 UGC(User-Generated Content)短影音行銷的平台,品牌可以與創作者合作,共同創造主題挑戰,並透過相關的 Hashtag 讓話題病毒式迅速流竄在平台上。

延伸閱讀:UGC 行銷是什麼?網紅善用 IG 創造火熱曝光的秘密

2. 模仿、二創內容傳播度高

除了原創內容之外,創作者也可以藉由跟上熱門趨勢,進行二次創作。例如最近當紅話題「晚安大小姐」就吸引了許多創作者相繼模仿,或是進一步使用音樂或舞蹈二創內容,洗腦的音樂及舞步帶來了高流量。

創作者相繼二創熱門話題「晚安大小姐」

資料來源:TikTok

3. 掌握「短而精」原則

隨著人們平均注意力的縮短,短影音在前幾秒內能否迅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格外重要。根據 TikTok 官方對於演算法的解釋,推薦頁面的影片推送考量因素不僅包括已追蹤的內容、偏好和地點,還包括觀眾是否完整觀看了整個影片的「完播率」,且權重甚至超過創作者與觀眾的國家匹配性。因此,建議將影片控制在 15-30 秒,保持對觀眾的吸引力。

延伸閱讀:跨足 TikTok 短影音市場!TikTok 品牌行銷策略總整理

共同經營策略:數據分析,動態優化

做短影音行銷時,不論是在哪個平台,都應該持續進行數據分析,以了解粉絲互動狀況、業配合作成效、當前熱門話題等。這些數據能夠協助不斷調整和改進內容策略,以達到更精準的行銷效果。

如果你是品牌且尚未擁有自己的分析工具,建議加入 KOL Radar!KOL Radar 結合了AI 運算模組和網紅平台,收錄超過 300萬以上的網紅資料庫。除了精確推薦網紅之外,它還擁有語意分析模組,能夠評估網紅在 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 等平台上的內容主題、商業合作效果,以及熱門的 Hashtag 等趨勢。更方便的是,這些數據都可以一鍵匯出成精緻的 PPT 作為結案報告,節省時間和精力,讓行銷人員能夠專注於最主要的行銷活動策劃上。

結論

短影音行銷已成為數位行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透過對 IG Reels、YouTube Shorts 和TikTok 三大平台的經營策略分析,可以看出各平台在吸引不同受眾和互動率提升方面各有其獨特優勢。品牌在經營短影音行銷時,應該根據平台特色制定相應策略,並透過如 KOL Radar 的行銷工具持續的進行優化,以實現最佳的行銷效果。

想更進一步瞭解網紅行銷? 歡迎免費諮詢 KOL Radarhttps://www.kolradar.com/solution

▶︎ 本文章不得任意重製、轉載、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。本文引用之圖片及資料之著作權及肖像權仍歸原權利人所有。